搜索
快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为论坛致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致开幕辞 ·跨文化传播论坛于2006年8月30-31日在中国 ∙ 北京 ∙ 昆仑饭店举行
杨雪兰:国际关系中文化的影响力 软实力与硬实力

我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国际关系中文化的影响力。我是从一个居住在美国的人的角度来谈的,我了解美国媒体和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如何影响美中关系。近五年来,我也和百人会文化协会一起参与了很多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切身体会到文化交流的价值和挑战。

请允许我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讨论的主要脉络,具体地说,是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怎样的看法。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承认并赞叹中国的迅速崛起,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令人惊叹的。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惊叹对于一些人来说却似乎带来了负面的暗示,即所谓的“中国威胁”。

这在百人会与一个著名的独立研究公司所做的2005年美国人对华态度的调查中有所证明。虽然美国公众对于中国的态度是比较正面的,有59%的人对华持正面态度,相对于1994年的一个类似的调查来说,上升了10个百分点,但是很大程度上代表国会态度的国会议员中却只有19%是支持中国,而79%的职员持反对态度。有趣的是,就算他们之中有40%的人曾到过中国,他们对于中国的低支持率依旧存在。(图表)

非常多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已成为一个潜在的经济威胁,也有些人把中国看成潜在的军事威胁。这种看法在国会议员中最为普遍,但普通大众也有着这样的感受。

经济和军事力量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人们在赞叹于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进展的同时,也把她看成硬实力方面的一个潜在威胁。

对于中国的这种印象难道是适当的吗?很多了解中国的人,包括像我这样在中国居住过8年的人,都会认为这种看法是狭隘的、不完整的。

事实上,就是这个研究同时也暗示了中国拥有很多潜在的财富,这些财富更是超越“硬实力”的印象的。

对中国最强烈的印象是经济增长和人口问题,共产主义和人权问题也很受关注,但是中国的文化、饮食和历史同样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国人民在文化性格方面是颇受认可并得到赞赏的,如他们的职业道德与纪律意识,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们的历史、艺术和饮食。(图表)。

长期以来,文化和价值观都在中国的形象中占据显著的位置。早在1994年的一个关于美国对华态度的研究中,中国的整体形象是不很正面的,而在美国人眼中中国的文化是对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人民、艺术和传统来说的最引人入胜的因素。(图表)

回到刚才的话题,那些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商业机遇感兴趣的企业家们也认为中国的文化、历史、艺术和传统是中国最吸引人的地方。对中国民众及文化持的正面看法的也占很大一部分,这包括勤奋工作、家庭观念、友好友善、智慧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看法。(图表)

当时研究中引起对中国负面看法的因素与今天大致相同,即人权问题、共产主义与缺乏透明度即隐秘和孤立等方面。(图表)

这些都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表示美国公众不单单是看到了中国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他们印象中的中国是个更全面的形象。然而这个印象是被对中国“硬实力”的强调所遮蔽的,这常常体现在大多数媒体对于中国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报道。

通过更大程度的对“软实力”的重视,中国拥有以文化和价值观来完善自身形象的潜力,这可由被称作文化外交的方式来完成。

就像人一样,一个国家也可以被理解成是由身体、心脏和灵魂构成的,而这个身体就是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为代表的。

我们可以把文化和价值观看成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和灵魂。一个伟大的国家并不仅仅因为她比别的国家强大而被世人所敬仰,她的道德力量、她的心和灵魂也一样重要。

长期以来,这个软实力的方面对于阐释一个国家的国际关系是更有决定性力量的,因为它能影响到民众的感情和心灵。这方面的因素使别人想成为一个国家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这样想要这样做。

我们能从1973年著名的乒乓外交中学到很多,在这个30年前成功的文化外交的历史性例子中中国很好地利用了她的“软实力”。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去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为时一个月的中国节,这是由肯尼迪艺术中心和文化部共同协作的。900位中国艺术家和20个艺术团体在整个月中参与了从中国歌剧、戏剧到舞蹈和交响乐等的各种演出。我非常荣幸地担任了该活动的顾问,并亲身了解到这个艺术节如何每天都得到很好的票房,并在一个月中接连吸引了很多肯定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来自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在内的媒体以及一些电视台。之所以有这些并不常见的持肯定态度的关注,是因为这些活动代表了关于中国的新的主题,而且中国已经因此有了吸引力,并得到尊重。

几年前,黄豆豆和上海舞蹈团在由美国前总统福特担任主席的一个舞蹈节上表演了好几天,在美国观众中,很多人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过来自中国的任何人,但他们为这些舞蹈家所倾倒,而一本美国国内的舞蹈杂志把中国舞蹈家的表演列为那年夏天美国最好的演出。就在上个月,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在同样的舞蹈节上的表演被公认为整个演出季最好的演出。毫无疑问地,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得到推崇,带来热情。

通过文化外交可以营造更加肯定的国际环境来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可以使媒体的报道更广泛,那么采取文化外交策略的未来机遇有哪些?

1. 利用媒体关注度,展示新的形象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时机是媒体关注已经存在的时候。记者这个时候需要写新闻稿,对于新的内容和看法非常易于接受。很明显地,从现在开始,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而除了仅仅报道体育赛事之外,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从运动员、相关团体和中国整个国家入手,来展现奥运会人性的一方面。

1996年奥运期间,我有幸作为志愿者为奥运会工作。当时媒体对中国运动员的报道铺天盖地,但往往传达的却都是负面的信息。当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的时候,他们往往被描述成有负众望,而当他们赢得比赛的时候,却被怀疑是不是用了禁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导对于媒体报道的问题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毫无兴趣,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赢得金牌”。

对于这方面的空白,负面的报道还在继续。

我们当时给了一名记者一个机会,在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后的赛事准备中全程随行。她得以亲眼见到运动员状态好与不好的时候,因而渐渐地对他们有了了解。那次随行的成果便是华尔街日报中的一整页的特写,而这篇特写的导语这样写道:“中国运动员之所以能赢得奖牌,可能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努力”。之后,她又描述了全程跟随运动员训练的个人经历。

在那一届奥运会期间,为了提供给世人一个更人性化、更透明的中国代表团的形象,我们安排中国获奖牌的运动员参与市长的一个爱心计划,即为旧城区孩子举办的公园野营活动。中国运动员们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市长微笑着感谢中国运动员对于孩子们的支持,而电视台的摄像机把捕捉到的这一切展现给美国观众。重要的是,只要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就能为中国塑造面向世界的人性化的一面。

然而在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赢得了原本由别的国家包揽的金牌,这也可能引发对于“中国威胁论”的关注。

通过2007年10月将在上海举行的2007年上海特奥会,我们将有一个难得的机会来展示中国的另一面。常规的奥运会赞颂的是最有天赋的运动员的最高成就,而特奥会所赞颂的是不受眷顾的智障人士的非凡成就。这两种奥运会真的可以被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中国四千万智障人士的关注,正体现了中国并不为世界所知的一面——一个关注特殊人群的具有爱心的社会。

2. 加强合作关系来影响主要观众

加强与西方各种组织的合作关系来获取共同利益,应该成为最大化中国文化事业带来的影响的指导性原则。

这方面已有的例子包括最近在美国举行的圣经巡回展览,这个展览是由一个中国非政府组织和全国各地一些主要基督教协会合作举办的,活动吸引了广泛的媒体报道,被认为是中国新的一次令人惊叹的主动出击。

另外,在国际文化共同体中,中国应被视为是“利益分享者”之一,提供共同分享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与肯尼迪艺术中心的合作关系代表了这样一个模式,在合作过程中,中国提供艺术表演,而西方合作伙伴选择适合他们观众欣赏口味的演出并负责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相反,在早期的合作模式中,中国单方面选择他们想要呈现的演出,预定表演的场所,并且往往到最后发现自己的观众只有当地来自中国的移民。所以,只有良好的合作模式才可以给双方带来利益,西方合作者从成功的新项目中获益,中国方面则能因拥有重要的观众而获得肯定。

为什么合作关系如此重要?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主办人能够理解他们的观众,毫无疑问地,东西方艺术方面的品位有着很大的差异。

另外一个问题是近来出现在中国艺术界的因商业利益驱使带来的艺术与娱乐的混淆(图表)。这在肯尼迪艺术中心为中国艺术节所做的选择和中国方面的推荐的区别中就有很清晰的体现。所以,要赢得鉴赏方面的尊重和来自具有影响力的观众的赞赏,需要与西方合作者达成一致的评判标准。

现在正在前期策划过程中的与芝加哥市合作的2009年“中国年”很可能成为一个未来的合作良机。这是芝加哥市市长Daley的想法中的一部分,他希望能把芝加哥市塑造成西方的中美关系中心。如今,在他的领导方针下,有10%的公立学校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中文。今年,在一整年的“马友友和丝绸之路”庆祝活动中,芝加哥市共组成了250多个艺术和旅游机构。可以看到,芝加哥市为推广一个更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把中国的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事业介绍给主要的美国观众。

而另一个合作关系的机遇是与美国各地犹太社区合作的关于“犹太人在上海”的展出,展览是由上海社科院举办的,并且犹太博物馆和犹太人非政府组织对于巡回展览都表达了强烈的兴趣。这样一个活动展出一段鲜为人知,却在情感上具有震撼力的关于中国为犹太人逃离大屠杀提供庇护的历史,将吸引美国各地具有影响力的犹太社区参与进来。

我花了6年时间从事文化交流事业,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方面。现在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和大家分享我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如何能够提升中国的形象、促进肯定的国际关系方面的一些想法。

前任驻美大使杨洁篪先生曾为2005年中国艺术节与肯尼迪艺术中心签订协议书,在此引用他的一句话:“文化交流是一个更加持久、稳定的中美关系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建立更坚固的友谊和相互理解,这能使外交工作更容易开展。”杨先生一直以来都相当支持我们文化协会所作出的努力。

在各个艺术领域—— 美术、音乐、歌剧、舞蹈、电影、文学、绘画等,中国艺术家由于对于高雅文化所作出的艺术贡献,而越来越受到认可并得到来自全球艺术权威的尊重,而他们所做的这些贡献就是意见领袖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的衡量标准。

中国的艺术家们是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最成功的大使,是对于世界文化的最被认可的贡献者,是中国“软实力”的最佳代表。

单单是今年秋天,中国艺术家们就将在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中心林肯中心的舞台上有活跃的表现。由张艺谋执导的谭盾的作品《秦始皇》将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将与田浩江、吴兴国和黄豆豆一起出演主角,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大都会歌剧院2006-2007演出季真正的主要演出之一”,“在大都会歌剧院123年的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第一个由该剧院引进和表演的跨文化音乐作品”。另外,李秀英将在纽约市歌剧院和大都会歌剧院出演《波西米亚人》的主角,而韩枫已为《蝴蝶夫人》备受瞩目的新作品设计了戏服。

但上述提及的诸因素是否与对中国的认识有关呢?如果没有众多艺术家的参与或媒体策划,这些轰动的文艺活动同人们对中国的见解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为了促进中国的艺术家们更好地致力于中国形象的树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首先,有关中国艺术家的报道——包括国内和海外的所有艺术家——应给予像出口额和工业产值之类的报道同等的播报频率;他们的艺术成就应作为中国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得到关注和宣扬。

有个十分典型的实例就是芝加哥的“丝绸之路”文化年项目。文化委员会办事机构搜集了各界人士发起的活动,出版了包括所有活动的手册,并协助向不同受众宣传整个项目。

此外,那些具有很大潜力但尚未得到认可的艺术家也应受到重视,因为他们缺少良机。这些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向西方世界来展现他们的才华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考虑“利益共享”和“利润分享”的原则。

当今中国已经受到全世界文化组织和艺术家的关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代表了文化市场的未来。

然而,在中国如何进行运营对许多文化组织而言仍比较困难——比如现行体制怎样,如何寻求合适的合作者,需要如何协调才能适应中国市场并取得成功等一系列问题。

还有,资金对于大多数文化组织而言也是个问题,以及实际运营中的种种潜规则,包括表演费用和邀请中国艺术团的海外费用,使得许多文化组织都放弃了这方面的尝试。

有一种方法是采用分工更明晰、更便捷的方法使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组织一起较好地合作。从我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作的经历中,我了解到,中国通过这种针对美国企业的简易化方法在大约20年的时间内促进了合资企业的发展和两国的经济交流。这个方法同样也可应用于文化领域来推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组织共同合作。这也是美国百人文化协会一直以来尝试能一尽绵帛之力的目的。

第二个做法是回顾,或更确切地说是重新考虑应该如何利用中国政府的资金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我曾多次欣赏中国艺术团在美国演出。大多数情况下,大量资金花费于租借声望显赫的表演场所,如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或其他城市相当规格的场地。遗憾的是,由于这些演出活动不在美国艺术网范围以内,从而往往只能吸引海外华裔移民观众,在主流媒体或艺术权威的可信度方面的影响微乎其微。

对此,一个途径是利用国际文化基金来与相关的美国主办方合作,这方面与肯尼迪中心的合作是个较好的典型,即以西方合作伙伴为主导方。为这种形式的同海外文化组织的合作创立基金,能促使中国艺术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国主流观众。

综上所述,进一步深化中国形象十分有必要,对软实力的重视应超过对其他“硬实力”——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能取得更为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实现更多人类价值,唯有依靠软实力。

文化外交政策在过去的实践经验被证明是很有效的,它所起到的作用需要通过与西方合作伙伴分享利益这一途径得到扩大,中国需要作为“利益分享者”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而致力于全球文化共同体的建立。

未来五年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将会带来许多推广中国形象的机会。这样能使世人认识到这不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国家,而是充满爱心和灵性的人文主义社会。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